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丨鲁甸县龙头山镇:在废墟上建起幸福美丽新家园

2022-09-18 08:45:19 3700

摘要:5月25日,云南日报头版头条,四版、五版跨版刊登“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特别策划,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的足迹,展现各地干部群众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的奋进身姿,反映各地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和百姓生活日新月异的变...

5月25日,云南日报头版头条,四版、五版跨版刊登“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特别策划,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的足迹,展现各地干部群众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的奋进身姿,反映各地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和百姓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一起来看文章《在废墟上建起幸福美丽新家园》《昭通:笃行实干勇闯新路》。

青山叠翠

流水潺潺

三角梅盛开

行走在鲁甸县龙头山镇

处处透着新气象

在地震废墟上崛起的美丽龙头山镇,正依托宜居、宜游的生态、气候,悠久的朱提银文化,新兴的花椒产业,永载史册的抗震救灾精神,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将龙头山镇打造成为集历史文化、抗震救灾、乡村振兴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生活方式新变化

干净宽敞的社区道路、移步换景的口袋公园、一应俱全的健身设施、整齐有序的楼房门面、数量众多的各色汽车……如今的甘家寨社区与城市小区并无多大区别。

“快进屋来坐,有半年多没有见面了。”在甘家寨博爱路,甘正芬老人在家门口热情地邀请记者一行。

经过三角梅盛开、山茶花绽放的花园式院落,步入一楼客厅,电视机、饮水机、茶几、沙发等家具一应俱全。沙发上方雪白墙上的精美相框内,习近平总书记在救灾帐篷里看望邹体富和老伴甘正芬的画面亲切感人。

“天灾无情人有情。老天爷把大家的家园毁了,党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大家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大家要增强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不怕灾害,不怕困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新家园建设得更好!”回忆起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救灾帐篷里嘘寒问暖的情景和殷殷嘱咐,现年78岁的邹体富和76岁的甘正芬老两口一脸幸福地说:“住进城里人都羡慕的花园楼房,过上吃穿不愁、看病有报销,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好日子,这都要感谢总书记的关怀和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

像邹体富家一样,如今的甘家寨新社区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户数由地震前的89户增加到91户,人口也增加了55人。有的人家利用自家小院开起农家乐、客栈,有的跑运输、做生意,年收入最高的达到六七十万元,最低也在七八万元。社区配套建设有中小学、幼儿园、集市、医院,居民们过上了出门不沾泥,抬脚就上车的新生活。

“消失的村庄”甘家寨涅槃重生是鲁甸6.5级地震恢复重建中的一个缩影。灾后恢复重建中,昭通、曲靖两市的鲁甸、巧家、昭阳、永善、会泽5县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灾后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一起抓,百万受灾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超地震前水平,生产生活方式与地震前相比发生了质的飞跃。

产业发展新方式

“花椒树间种植仙人掌,树下养殖椒林鸡,一块地实现几份收入。”在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今年70岁的村民王云坤尝到了循环经济的甜头。

2021年,王云坤在300多棵花椒林中种植仙人掌获得了成功。在他的带动下,光明村1.3万亩花椒林全部套种上仙人掌。王云坤说:“仙人掌十分耐旱,非常适合光明村土壤气候,在花椒林中种植仙人掌每亩年收入不低于2000元,对光明村群众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王云坤的3个子女分别在昆明、鲁甸经商和务工,在城里都有房子和产业。身体硬朗、闲不住的他在光明村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每月聘请两名员工帮助打理,年收入在七八十万元以上。

通过多年的发展,地处牛栏江干热河谷的光明村2121户群众家家户户靠种植花椒增收致富,成了全国有名的“花椒村”。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地震核心区龙头山镇考察时的勉励一直铭记在灾区干部群众心间。

为做大做强花椒产业,光明村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依托花椒林下资源发展椒林鸡养殖,林间套种仙人掌,闯出了一条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之路。

在昭通市,地震灾害涉及的鲁甸、巧家、永善、昭阳4个县区大部分地处金沙江、牛栏江干热河谷地区,是全国花椒种植最适宜区和主产区之一,7年多来,4县区干部群众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思路,通过一二三产融合,正将花椒打造成百亿元级产业。

乡村振兴新愿景

龙头山镇在恢复重建过程中,通过科学规划建设,为建成一个集宜居、宜游、宜商、宜休、宜娱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龙头山镇位于干热河谷地带,有着良好的生态、宜人的气候,不只是昭通中心城区市民青睐的地方,更是川渝游客到昭通休闲度假的好去处。龙头山镇是著名的朱提银产地,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朱提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银矿开采冶炼的活化石。

出昭通中心城南部收费站,驶上都香高速公路,15分钟便到达龙头山镇。正在修建的都香高速公路(G7611)全线通车后,龙头山镇将成为更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决战,便捷的交通已为龙头山镇发展旅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鲁甸县委常委、龙头山镇党委书记先勇告诉记者,要依托龙头山镇良好的生态环境、宜人的气候和6.8万亩花椒种植,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好文旅康养牌;依托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重现“千年朱提银都”风采;依托地震遗址公园、抗震救灾纪念馆、防震减灾体验馆讲好鲁甸6.5级抗震救灾故事,弘扬好红色文化,将龙头山打造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的示范和标杆。

从废墟上崛起的鲁甸龙头山,一幅幸福美丽生活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昭通:笃行实干勇闯新路

深切关怀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昭通考察。在震中的鲁甸县龙头山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灾区恢复重建一定要搞好规划,生活恢复和生产恢复一起抓,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重建家园步伐要加快。要把住房质量放在首位,提高抗震水平,建设抗震民居,确保灾区群众住有所居、住有所安。当前最紧要的工作,是安排好群众生活,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在甘家寨受灾群众异地过渡安置点,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只要大家一条心,有党和政府支持,有全国人民支援,再大的坎都能迈过去。大家要增强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不怕灾害,不怕困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新家园建设得更好!

在地震灾区板房学校,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当地扶贫开发工作汇报。他指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龙头山镇现场回访

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阳春三月,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漫山遍野的花椒树吐出新绿,林间套种的水果仙人掌长势喜人,林下养殖的椒林鸡悠闲觅食,山坡上不时可见村民穿梭于椒林间修枝整形、浇水施肥,一幅产业发展促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全村2100多户村民家家户户种花椒,花椒产业已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光明村村主任刘阳华高兴地说。

“我家有1200多棵花椒树,全部进入盛果期,2016年花椒收入最高达到18万元,去年虽然气候干旱导致花椒减产,但收入也有15万元。”光明村花椒种植大户赵以朝介绍,要想花椒收成好,修枝整形、水肥管理一样都不能少。这些年,村里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加之村里每年都组织开展花椒产业技术指导,有效促进了花椒产业提质增效和规模化发展。

种植养殖齐头并进,林间套种增加收益。村民王云坤在精心管护300多棵花椒树的同时,又在林下养殖了4000多只椒林鸡,林间还套种水果仙人掌,实现了一块土地3份收入。王云坤说:“去年,我家的花椒收入有3万元,出栏椒林鸡4000只有20万元,卖仙人果又挣了1万多元。”

在灾后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进程中,光明村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建成林下养鸡示范基地6个,林间套种水果仙人掌1万余亩。每年花椒销售季节,光明村“花椒夜市”客商云集,电商平台、微商渠道助力花椒产品走向全国,花椒产业带动了群众增收。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7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鲁甸地震灾区时对花椒产业的评价,一直激励着当地干部群众感恩奋进、培育产业、加快发展。如今,龙头山镇花椒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不足2万亩发展到现在的6.8万亩,年产值从2.3亿元增加到3.8亿元。光明村花椒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3700亩发展到现在的1.3万亩,全村2100多户村民中花椒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20多户、5万元以上的有1000多户。2021年,光明村村民委员会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鲁甸青花椒颗粒大、麻味浓、油包鼓,属金江花椒系列的优良品种之一。近年来,鲁甸县按照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基地化建设要求,将花椒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打造,按照“协会+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先后建成龙头山1万亩花椒产业示范基地、小寨至龙头山峡谷十里花椒长廊、梭山4.6万亩花椒连片种植等23个花椒种植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县种植花椒32万亩,并以花椒产业成功申报为全省“一县一业”特色县。

为抓实花椒产业第一车间,鲁甸县编制《鲁甸花椒栽培与管理技术手册》《鲁甸县特色经济林实用丰产栽培技术》等实用手册,派出农技人员深入花椒主产区开展花椒施肥、整形修剪、树干涂白、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切实提高了山区群众花椒产业种植管理水平,实现了花椒产业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在鲁甸县茨院大成花椒庄园产品展示区,花椒精油、保鲜青花椒、花椒洗发水、花椒沐浴露,一件件青花椒深加工产品令人眼前一亮。为延伸花椒产业链,提升花椒产品附加值,鲁甸县先后引进培育了大成、鑫辉等集青花椒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农业企业,打造了“牛栏江”“椒原堂”“梭山青花椒”等品牌。

截至目前,鲁甸县花椒产业种植面积达32万亩,其中完成有机认证10万亩,花椒产量达1.02万吨,实现产值9.59亿元,带动种植农户4.2万户18万余人增加收入。此外,鲁甸、巧家、永善、昭阳4县区在金沙江、牛栏江河谷地区种植花椒120万亩,年产值超过40亿元,成为了昭通6大高原特色产业之一和全省最大的花椒产业带。

圆梦新居共赴小康

7年多来,鲁甸地震灾区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感恩奋进,自立自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好新生活。

来到甘家寨村民小组张元顶家,两层半的小楼舒适宜居,庭前小院干净整洁,墙上挂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救灾帐篷看望一家4口的照片,旁边还张贴着学校颁发给两个孩子的多张奖状。“请总书记放心,我们现在过得很幸福。”杨凤说,党和政府帮助大家建起美丽家园,学校和医院都在家门口,她的丈夫张元顶贷款买了辆车跑运输,两个孩子聪明好学、成绩很好,女儿在省市书法比赛上多次获奖。去年,除去车贷和各项生活开支,家庭收入有5万多元。

“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站起来。”龙头山镇骡马口社区党员邹家荣说,“当年地震,党和政府拉了我们一把,我们自己也要努力,抓住机遇,感恩自强去奋斗。”地震发生后,邹家荣安顿好家人就去帮人看管工地,每月工资1000元,还利用空闲时间在工地周边放羊。两年后,60只羊卖了5万多元,加上两年的工资,总共挣了7万多元。

7年多来,邹家荣感恩自强的精神一直鼓舞着身边的亲人。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基础设施大建设机遇,他的儿子邹建国组建车队到工地上拉建材,儿媳郑家丽用自家房屋开餐馆,妻子在老家的土地上种蔬菜卖,去年全家总收入达26万余元。

在龙头山镇光明村,花椒种植大户王云坤家种植花椒、林下养鸡、饲养鹌鹑、套种水果仙人掌,幸福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恢复重建中,家里在原址上重建了两间平房,前几年他的儿子又在龙头山集镇上买了3层半楼房。让王云坤最自豪的是,4个孙子有两个大学生、两个初中生。他说:“不比房子比才子,后辈人有出息了,比啥子都强。”

龙头山镇镇长舒超介绍,龙头山镇在3年灾后恢复重建中投资17.39亿元,531户修缮加固户、15744户重建户的任务全面完成,水电路网基础设施彻底改善,群众纷纷迁入新居。5年来,全镇转移劳动力5.05万人次,累计实现务工性工资6.82亿元。去年,全镇种植花椒6.8万亩、年产值3.5亿元,种植核桃10.3万亩、年产值8900万元,核桃、花椒收入2万元以上的农户有4163户,5万元以上的有216户,10万元以上的有27户。

亲历者访谈

想把青花椒送给总书记

行走在甘家寨新社区,三角梅迎春绽放、绿化树生机盎然、户间小道干净整洁、别墅式小楼舒适宜居,老人们围坐在文化广场上聊着家里的喜事,孩童们三三两两嬉戏打闹、笑声不断。“来家里坐,来家里坐。”看到记者,76岁的甘正芬老人热情地招呼我们,“这些年村里变化大得很,我们吃得好、住得好、生活过得好,日子过得很幸福。”

2015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家寨受灾群众异地过渡安置点,走进邹体富老两口和孙子住的帐篷,详细了解吃饭、补助、收入等情况。总书记摸了摸棉被,问“暖和不暖和”,邹体富老两口回答“暖和”。“请总书记放心,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住得很好、看病有报销,学校医院都在家门口,每个月还有103元的老龄补贴,样样都好得很。”甘正芬说出了心里话。

灾后恢复重建中,在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甘家寨新社区以统规统建的方式在龙头山集镇上崛起。2015年12月,全村89户群众纷纷住进新家。搬家那天,邹体富老两口和乡亲们自发拉起红色横幅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喜:“总书记,我们搬新家了!”甘正芬老人激动地说:“幸福不忘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说过的话全都变成了现实。”

“7年增加了8口人,这些年来我们家添丁添福,喜事好事一桩接着一桩。”邹体富老人说,现在大儿子邹家荣在社区担任组织委员,二儿子邹家贵跑农村客运,孙子邹建国组建车队跑货运,儿媳妇在家门口卖小吃,孙媳妇经营椒林鸡火锅店,孙子们有的上高中、有的读大学,去年全家年收入超过了40万元。

“等疫情过后,我还想去趟北京,想把龙头山的青花椒送给总书记。”身体硬朗的甘正芬老人笑眯眯地说。

要亲眼看着家乡更美丽

从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社区出发,步行10分钟就到了谢家营盘村民小组谢维礼的家。老人住的楼房属原址重建,有108平方米。他经常和村里的老人相约在村口古树旁的凉亭喝茶聊天,安享晚年时光。

“现在国家政策好,居住环境也好,生活上有补贴,看病可以报销,幸福生活比蜜甜。”72岁的谢维礼说,托共产党的福,灾后恢复重建中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新楼房,每年还有8000元的花椒收入和各种补贴。

当年的鲁甸6.5级地震中,谢维礼的家人全部遇难。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震中龙头山镇看望受灾群众,当时他站在人群最前面,总书记第一个就握住了他的手。回想起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与他握手时的亲切问候,谢维礼老人依旧热泪盈眶。他说,看见总书记太激动了,当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用力握着总书记的手不想放开。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灾后恢复重建迅速启动,谢家营盘76户村民重建了房屋,进村道路全都硬化成了水泥路。孤身一人的谢维礼搬家那天,亲戚、邻居、镇村干部都来帮忙,海尔电器送来电视、洗衣机、冰箱、取暖器,其他爱心人士送来沙发、茶几等常用家具,搬家时的合影照片一直挂在客厅的墙上。

“人要有感恩之心,党和政府帮助我,爱心人士关心我,我也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7年多来,谢维礼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提升改造村组道路时,他主动让出自家的100多平方米土地;2017年,他主动对标脱贫标准,申请摘掉贫困帽,成为村民们学习的榜样;在社区绿化美化行动中,他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得到干部群众纷纷点赞。

谢维礼说,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村庄环境越来越美,生活条件不断提升,要亲眼看着美丽的龙头山变得更加美丽。

筑牢返贫防线,确保185.07万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扛起长江上游保护治理责任,重点实施好“六大行动”,把赤水河流域(云南段)打造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动实践的样板典型;学习扎西会议光辉历史,讲好扎西会议故事,让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干出来的精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赶考路上,昭通各级各部门和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责任为桨、以创新为帆,奋力开启跨越发展新征程。

01 幸福生活要靠双手奋斗

“好日子是等不来的,幸福生活要靠我们奋斗。”在鲁甸县龙头山镇甘家寨社区,邹家荣的椒林鸡饭店已经开了四五年,虽然受疫情影响饭店生意不如前两年好,但每年至少也有五六万元的纯收入。

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邹家荣从家园被毁、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走出来,在3年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他看护过电站、养过羊,恢复重建完成后,又利用灾后在骡马口社区易地重建的两层半楼房开起了饭店,专卖龙头山花椒树下养殖的椒林鸡。2017年,邹家荣的儿子在都香高速公路运输建材,几年下来,牵头组建起了有30多辆货车加盟的龙头山镇第一家运输公司,还新增了家庭成员,一家三代过上了幸福新生活。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龙头山考察时,对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昭通脱贫攻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7年多来,昭通市全面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实现了恢复重建与脱贫攻坚两促进、两不误。2017年,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18年,龙头山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清零;2019年底,地震涉及的昭通市鲁甸、巧家、昭阳、永善4县(区)脱贫摘帽;2020年11月,镇雄县脱贫摘帽,昭通全市185.07万人告别绝对贫困。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昭通广大干部群众清醒地认识到,在脱贫攻坚战中,昭通虽然啃下了全国贫困人口最多地级市这块“硬骨头”,但发展滞后这个最大的市情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要确保近200万脱贫群众不返贫,任务十分艰巨。昭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表示,昭通要实现更高质量跨越发展,只有大力实施好乡村振兴、产业兴市、交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优先、人才支撑“六大战略”,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的目标。

02 确保一河清水汇长江

银厂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1992年4月15日,一块写有赤水河源的石碑立在了银厂村长槽村民小组余辉家与滮水岩之间。2019年,35岁的余辉结束了近10年的打工生涯,将家里的7亩多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方竹,自己在滮水岩周围的山里种植油茶,这样既可保护赤水河源,也不用再外出务工了。

为筑牢赤水之源的生态环境保护根基,赤水源镇在河道两旁种植了5.2万亩省级公益林和400亩“杨善洲公益林”,沿线35公里的8个行政村吃上了生态饭。余辉说:“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里,保护好赤水河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

发源于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的赤水河,流经云、贵、川3省4市16个县(市、区),是长江上游重要干流。赤水河在云南境内干流全长97公里,一级支流全长142.8公里、二级支流全长84.9公里,流域范围主要包括镇雄县赤水源镇等14个乡(镇)及威信县扎西镇等3个乡(镇),在威信县水田镇香树村出云南进入贵州境内。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批示。为把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环境治理好、保护好、发展好,昭通市委、市政府及时研究制定了赤水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等方案,突出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小水电站拆除清退整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硫磺矿渣整治、面源污染防治、退耕还林还竹还果、禁止非法捕捞、流域内禁养区和禁建区评估调整、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等“九大攻坚行动”。主动与贵州、四川两省赤水河流域区州市签订《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按照《川滇黔三省交界区域环境联合执法协议》,共同做好区域联合执法,协同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以河长制为抓手,全力推动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环境稳定向上、经济发展稳定向上,着力把赤水河流域打造成“两山”理念生动实践的样板典型,绘就啼鸟关关、流水潺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画卷,确保一河清水出云南。

03 让红色基因根植乌蒙大地

瞻仰扎西红军烈士陵园、参观扎西会议旧址和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我省各级各部门的党员干部,借助扎西干部学院这一红色教育基地,纷纷到威信扎西会议旧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我省威信集结休整期间召开的扎西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发展和完成,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扎西会议’改组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的故事”,明确了扎西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为让红色基因根植乌蒙大地,扎西干部学院精心推出实地观摩+故事宣讲+精神总结的“三位一体”现场教学模式,灵活多样地开展体验式党史学习教育。威信县通过“红色扎西少年说”、邀请老党员开展“大榕树下讲党史”等活动,筑牢敬业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激发学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情怀。昭通市推出扎西会议纪念馆、巧家白鹤滩“大国重器”等11条经典体验示范线路,着力打造扎西干部学院、罗炳辉纪念馆、红二红六军团指挥部旧址、鲁甸龙头山地震纪念馆等党性教育基地,深入开展“重走长征路、重温革命史”,“沿着总书记足迹学党史”等体验教育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接受革命精神洗礼,夯实理想信念根基,激发出奋进前行的澎湃动力。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昭通要实现更高质量跨越发展,就要在创新发展理念上着力,持续深入实施好‘六大战略’,才能奋力开创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昭通市主要领导说。

记者手记

感恩奋进见行动

漫步龙头山镇,宽阔干净的街道两旁,一栋栋钢混结构楼房排列整齐,街道上各色车辆川流不息。正午时分,金灿灿的阳光下,龙泉河畔山坡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9个鲜红的大字催人奋进,涅槃重生的龙头山生机勃勃。

几年来多次深入龙头山镇采访,记者与甘家寨社区的甘正芬老人成了熟人。老人说,她想告诉习近平总书记,灾区群众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楼房,吃的、穿的和收入样样都远远超过地震前的水平,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不仅仅是甘正芬老人的心里话,更是昭通629万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作为鲁甸地震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记录者和亲历者,记者深切感受到,自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鲁甸灾区、慰问干部群众后,昭通各级各部门和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灾后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一起抓的重要指示要求,发扬“敢打善拼、坚韧求成、再硬的骨头也要嚼碎”的昭通脱贫攻坚精神,在3年灾后恢复重建和5年脱贫攻坚战中,让灾区百万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实现了美丽蝶变,全市185.07万名贫困群众挥手告别了绝对贫困。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争当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在滇东北开放开发新高地建设中谱写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章,让全市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记者强烈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激励着昭通踔厉奋发,努力实现赶超跨越,感恩奋进已成为各级各部门和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云报客户端 记者蔡侯友 沈迅)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