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9 16:33:01 | 浏览:700
陕州区隶属河南省三门峡市,总面积1609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人。
一、历史沿革
1、战国为陕邑,先后属魏、韩、秦。秦置陕县,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三国魏、西晋因之。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陕州,治陕县,十八年废。北魏宣武帝改陕县为北陕县。东魏天平初复置陕州,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废。北周改北陕县为陕县,周明帝复置陕州。
2、隋开皇初为陕州治。大业三年(607) 改属河南郡。义宁元年 (617) 为弘农郡治。唐为陕州治。元属河南府路。明洪武元年 (1368) 省入陕州。
3、1913年改陕州为陕县,属河南豫西道,寻属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60 年撤销陕县,并入三门峡市。1962年复置陕县,移治今址。1969年属洛阳地区,1986年改属三门峡市。2016年1月6日,三门峡市陕州区挂牌成立。
二、地名来历
陕州,地名源于战国陕邑。陕西一名,源于周代周、召二公“分陕而治”,今陕县(河南省三门峡市)张汴塬一带古称陕塬(陕塬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境内。自东向西有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等塬,其中的张汴塬,就是历史上的"陕塬"。陕西省即由此得名。),当时的陕西就是陕塬以西的泾渭平原。唐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使,陕西始转化为政区名称。
三、风景名胜
1、地坑院。又名天井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居中最有地坑院特色的生土建筑之一。陕州区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辖区内张村塬、张汴塬、东凡塬,四周陡峭,顶部平坦,土质粘硬,地下水位较深,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加之少雨的干旱气候,是地坑院出现并延续千年的主要原因。
2、空相寺。古称定林寺,俗称西山寺、熊耳寺,又名达摩塔院。位于陕州区西李村乡境内。寺院始建于东汉永平元年(公元58年),曾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被誉为中州四大名寺。
3、石壕古道。石壕古道遗迹位于陕州区硖石乡车壕村东南。石坂坡上的车壕印痕全长约100余米,路面宽约6至8米,辙宽1.06米。车辙壕深0.25米,系车轮在石坡长期压辗而成。
4、安国寺。位于陕州区西李村乡,寺院殿堂彩釉筒瓦,俗称琉璃寺。安国寺始建于隋,历代均有修茸。
5、甘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三门峡市区南20公里,已开发了水上游乐区、森林游憩区、红叶观赏区、蝴蝶谷景区、甘山文化区五个景区。
6、雪花谷景区。位于陕州区店子乡境内,距三门峡市50公里,是一个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自然山水景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力文 通讯员 柴锦玉金秋时节,行走在崤函大地,尽是一幅幅创新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个个数字,标记着三门峡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强劲脉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高科技企业数量、研发平台数量实现“三个倍增”,研究与试验发展
巩义有企业在环保上投资上亿元紧邻黄河的张庄村,村居环境大大改善三门峡是黄河入豫的第一站,近年来复合型生态廊道功能彰显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孙科文/图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出“让
中共三门峡市委书记 刘南昌“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三门峡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力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中央、省委战略意图,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努力以一域之力为全省“奋勇争先、更加出彩”作出更大贡献。2
“黄河金三角”,对于每一个三门峡人来说都不陌生。黄河金三角指的是晋陕豫交界处的运城,临汾,渭南和三门峡四市。从2012年“黄河金三角”这个概念被提出之后,就吸引了众多关注者的目光,因为可以说它是“国家级示范区”,甚至一度提出了“黄河第六城市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小萍 王雪红初冬时节,三门峡市境内的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层林尽染,不远处的黄河岸边,迁徙而来越冬的白天鹅正在翩跹起舞。在小秦岭山脚下,国投金城冶炼有限责任公司的大门外,运送精矿石的大货车排起了长龙。“公司日处理2000
(陕州融媒体记者)2月8日,三门峡市陕州区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大会,并在圆满完成大会各项议程后,在陕州区人民会堂闭幕。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冯勇、何飞、吴自力、付新红、焦雪丽、王保谦、李邦宏、贺清平在主席台前排就坐。李军、潘新乐、杨玉秋、
来源:陕西交通广播10月25日0-24时,陕西无新增报告本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 10月25日0-24时,无新增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解除医学观察2例。 截至10月25日24时,累计报告本土
日前,工信部下属的赛迪顾问机构发布去年全国“千亿县”排行榜。陕西神木以1848.18亿元的GDP冲入前十,成为陕西唯一一个入选该排名的地区。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目前,县域经济成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
陕西人当然不只喝西凤酒!事实上,就连数年前西凤酒的“高光”时期,陕西人也不会只喝西凤酒,更不用说如今西凤酒落寞成这个样子。其实笔者在2015年没在陕西常住之前,也一直以为陕西人都只喝西凤酒,毕竟中国四大名酒的称号,还是很唬人的。结果去了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