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9 21:44:41 | 浏览:548
来源:河南映象网
编者按
风云激荡的历史大潮中,总有一种力量穿云破雾,御风而行。
这种力量,叫生长。
一座座城池,在中原大地上拔节生长,骨子里透出的,正是70年来亘古不变的——中原力量。
70年,执念改革与发展;70年,不负光荣与梦想。70年,一个崭新的中国如红日般蒸蒸日上;70年,一份傲人的答卷如蓝图般徐徐展开。
探中原往事激越,看河南今朝豪迈。礼赞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映象网推出特别策划——《河南“城迹”70年:看不见的城市》系列专稿,巡礼河南18城市发展的骄人成绩,以时代眼光洞察城市的崛起之路,用时代笔触探寻城市的变迁足迹,深入挖掘城市向上生长的中原力量。城市为躯,文化为魂。尺牍之间,于细微处见大千;方寸之内,于无声处听惊雷。
《河南“城迹”70年》,看见城市生长的瞬间,读懂历史细节的变迁。
在这里,看见河南。
看不见的三门峡:仰韶源地与黄河明珠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却有着“黄河明珠”、“天鹅之城”、“黄金之都”、“文化圣地”等一系列美誉的她,名叫三门峡。
相传大禹治水时,用神斧将阻挡大河的高山劈成了“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滔滔大河得以东流而去,三门峡也因此而得名。
三门峡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1957年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峻工,崛起了这座新兴的工业旅游城市,40余年变革的浪潮浩浩汤汤,奔涌成一个以奋斗为注脚的全新时代。
生产总值从1957年建市初期的1.0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528.1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101元增加到67294元,城镇化率从11.6%提高到56.29%,三门峡实现了从豫西边陲小镇到基本现代化的“美丽天鹅城”的历史性转变。
白天鹅比心
全国最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之一、最具前景的新型铝材基地、最重要的铜箔生产基地、重要的煤化工基地、重要的苹果生产基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最丰富的省辖市之一……一张张靓丽的名片,让这颗黄河明珠真正成为“五彩三门峡”,闪耀着黄白黑红绿的璀璨之光。
1
华夏源头 文化圣地
三门峡地处中原豫、晋、陕三省交界处,豫西重镇,东与千年帝都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
三门峡夜景
约在公元前21世纪~13世纪,这里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西周时属焦国、虢国,春秋先属虢后属晋;战国时分属韩、秦、魏;秦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三国属魏国恒农郡,晋属司州弘农郡;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民国时期先属豫西道、河洛道,后改为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要攻打虢国,但是虢国和晋国中间隔了一个虞国,晋献公打算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所以给虞国送去宝马和贵重礼物。虞国国君贪财,答应晋军过境,结果晋国灭掉虢国之后,返回途中又灭了虞国。这就是唇亡齿寒、假途灭虢的典故。
虢国博物馆虢旗猎猎全景
三千年前的虢国,就位于现在的三门峡地区,而虢国博物馆就在市区。这里的青铜器制作精美,表面色泽光亮,毫无锈蚀之处;玉器厚重大气,纹饰精美,做工精湛。
1933年9月,欧亚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德国人乌尔夫·卡斯特,驾机由上海飞往洛阳、西安等地。经过三门峡陕县南部低空飞行时,他俯瞰发现了星罗棋布的神秘坑洞。这就是三门峡陕州地坑院,被誉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民居史上的活化石”,也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陕州地坑院
虢国博物馆、陕州地坑院、仰韶文化博物馆、黄帝铸鼎原聚落遗址群……三门峡以文化城、以水润城,是仰韶文化、道家文化、虢国文化和郭氏之姓的发源地,独特民居地坑院完好保存地,同时也是连接欧亚大陆桥、陇海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重要枢纽城市。
2
黄河明珠 丝路重镇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由远方蜿蜒奔流而来,两岸岩石壁立,远方山峦连绵不断,隐没在蓝灰色的雾霭之中。河中浊浪奔腾,汹涌推逐。
黄河流入三门峡境内,在漫漫历史岁月中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巍峨耸立的万里黄河第一坝、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美丽的神话传说禹劈三门、梳妆台等,形成了三门峡区域内独特的黄河文化。
三门峡,一座因坝而兴的城,依河而建,因此被誉为璀璨的“黄河明珠”。她利用富饶的水资源建造了青龙涧河休闲景观带、三门峡黄河公园、三门峡市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黄河古栈道等。因古时崤山与函谷关并称“崤函”之塞,又有“崤函”之称。
三门峡大坝
在古代,三门峡既是东、西京都走廊的咽喉,又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域联接欧亚的要道。“长安城东洛阳道,车轮不息尘浩浩。”两京之间,无论是皇帝百官、庶民百姓的往来,使者、僧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