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9 20:48:43 | 浏览:2114
三门峡水库是我国在黄河建成的第一座大型水库,也是治理黄河泥沙的骨干水库。投入运用以来,三门峡水库先后经历了蓄水拦沙、滞洪排沙、蓄清排浑等多个阶段,目前仍在优化当中。
三门峡水库的治沙模式频繁变动,根源还是在黄河中游的“水沙关系”上。在治沙的同时,三门峡水库也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一是为小浪底水库提供排沙水量,二是能联合应对黄河洪水,辅助滞洪削峰,有助于保障黄河下游安全度汛。
三门峡水库是我国的“元老级”人工水库,也是三门峡人民的骄傲。该水库于1960年9月正式下闸运用,62年来,库区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三门峡库区包括黄河龙门-三门峡大坝之间的干流河段,还包括临潼以下渭河河段以及北洛河。拦河大坝主体高106米,坝顶对应高程353米,设计总库容达345亿m³,这为发展渔业经济创造了巨大的水面。
但是受泥沙的影响,三门峡库区的生物资源并不如南方的清水水库丰富,渔业资源的开发受到了极大的限制。2016年,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曾在库区上游的风陵渡、中游的灵宝市以及坝前的湖滨区做过一次调查,发现的鱼种只有18种,不及小浪底库区的28种,以及三峡库区的148种。
其中,餐条的渔获量最多,占比高达60%,其次是鲶鱼(13.46%)、鲫鱼(12.54%)、鲤鱼(5.82%)。总体来看,三门峡库区的经济鱼种并不多,仅有黄颡鱼、鲢鱼、鲌鱼、草鱼等少数几种,其余全是诸如蛇鮈、鳑鲏、鰕虎鱼等小型的低价值杂鱼。
不过在调水调沙期间,大坝下游还会出现一种特殊的“流鱼”奇观。调水调沙每次持续约20天,在此期间,黄河主河道的泥沙量急剧升高。这些泥沙粒径小,不仅会粘附在鱼类的鳃部,阻塞呼吸,还会导致溶氧量降低,水体环境发生巨变。
此时,大量的鲤鱼、鲶鱼、鳊鱼等土著鱼因缺氧而翻出水面,两岸的渔民趁机“守株待兔”。例如在2015年7月,三门峡水库开闸放水,山西平陆河段就出现了“流鱼”现象,数千人遍布20多公里的黄河两岸,很多居民手持6~7米的抄网严阵以待,渔获少则几十斤,多则上百斤,场面相当壮观。
三门峡水库不同于万家寨水库,虽说二者都位于黄河干流,但三门峡水库的“泥沙负担”显然更大。
从地理区位可以看出,三门峡水库位于黄河中游的下段,调控着黄河最大的泥沙分布河段。该库区控制着68.84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1.5%,经其调控的水量占黄河来水量的89%,调控的泥沙量更是达到了98%。
三门峡水库在黄河治沙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其蓄水能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这又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是,高水位运行会加剧泥沙下沉,潼关高程的抬升速度会因此加快,最终受到威胁的就是关中平原,乃至西安市的防洪安全。所以,三门峡库区必须限制水位。
时间回到1960年,当时三门峡水库的治沙思路是以“拦”为主,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并不符合实际,以至于水库淤积末端不断上延。直到1962年3月,运用思路开始转变,即变“拦沙”为“排沙”,水库闸门在汛期保持全开,大力敞泄以减少泥沙的淤积量。
潼关高程变化图
与此同时,潼关高程也迎来了峰值,在1969年一度达到了327.4米,比最初的322米抬升了5米多。为防止潼关高程异常升高,三门峡库区不得不限制蓄水量,降低蓄水水位。从2003年以后,我国在三门峡“蓄清排浑”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限制:在非汛期,库区的水位不得超过318米。
库区水位不超过318米,会带来哪些影响?
首先,限制水位有利于提高输沙量,稳定潼关高程。2003年以后,库区实施“蓄清排浑+低水位运行”,敞泄运用成为主流,潼关高程趋于稳定,这是新运行模式的最大益处。
其次,低水位运行也有相应的弊端。在汛期,三门峡库区的平均水位只有306米,非汛期一般维持在317米左右,这意味着库区无法保持理想的兴利库容,供水、灌溉等效益受到影响。
2020年,三门峡水库水位变化图
另一方面,小浪底水库的调沙库容只有10亿m³,无法满足冲沙需求,只能从上游水库“借水排沙”。而三门峡水库正是其上游的第一座水库,二者距离仅130公里,冲沙流程更短,动能也更强。但降低蓄水量后,三门峡库区就无法再提供足够的水量,导致小浪底库区冲沙后续动力不足、冲沙效率降低。
总之,三门峡水库保持低水位运行,既有利又有弊。但考虑到潼关高程的重要性,318米的控制水位还是基于现实的最佳权衡。
2002年以来,我国全面形成了“拦、排、放、调、挖”的综合治黄方案,其中调水调沙是冲刷河道淤沙的主要手段,20年来成效显著。
调水调沙20年,三门峡库区的泥沙淤积现状如何?
《黄河泥沙公报》显示,2020年三门峡库区的泥沙既有冲刷又有淤积,但总体仍表现为淤积。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库区泥沙淤积量为0.271亿m³;从1960~2020年,累计淤沙量63.127亿m³。
2020年的黄河干流,泥沙时空变动非常复杂。从三门峡至潼关河段,河床依然有少量淤积,淤积量为0.423亿m³;在小北干流河段,河床主要表现为冲刷,冲刷量为0.267亿m³。在库区的北洛河和渭河两条支流中,总体也表现为淤积,总淤积量为0.11亿m³。
黄河与渭河交汇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下游的小浪底库区则表现为“冲刷大于淤积”,2020年度共累计冲刷了0.6亿m³。
综合两大水库来看,调水调沙的效果仍然值得肯定,生态建设初见成效。未来,随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持续进展,退耕还林还草的逐步实施,黄河中游的泥沙量必将持续下降,治黄前景可观。
根据潼关水文站的水沙监测数据,2000~2019年间黄河的泥沙输送量已经下降到了2.4亿吨,这一数据是什么概念?要知道,1919~1960年黄河的多年平均来沙量高达16亿吨,这意味着近几十年来,黄河的来沙量减少了8成以上。
三门峡库区沙量变化
诸多现象表明,目前的黄河正在变清,水质也在变好,“水少沙多”的矛盾正在逐步缓解。例如:在2022年5月初和2021年8月,黄河壶口瀑布惊现一河“绿水”,浑浊的黄河水变成了浓重的绿色,水色变化让人眼前一亮。
在生态好转、来沙量减少的背景下,三门峡库区也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可根据实际来沙情况,适当抬高水位运行,进一步提高黄河干流的防洪能力,同时减轻下游“悬河”的隐患,提高下游滩区的防洪标准。
更为重要的是,未来的三门峡水库还有望发挥主动调沙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黄河口湿地扩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恢复其自身库容,提高水库的运用年限。未来的黄河治沙,三门峡水库仍然堪当重任。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力文 通讯员 柴锦玉金秋时节,行走在崤函大地,尽是一幅幅创新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个个数字,标记着三门峡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强劲脉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高科技企业数量、研发平台数量实现“三个倍增”,研究与试验发展
巩义有企业在环保上投资上亿元紧邻黄河的张庄村,村居环境大大改善三门峡是黄河入豫的第一站,近年来复合型生态廊道功能彰显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孙科文/图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出“让
说起三门峡,大家都知道大明鼎鼎的函谷关,那可是守卫秦国二百年的雄关,披山戴河,险峻无比。秦国据此关进可攻,退可守,用二百人就可抵住一百人的进攻,所以被称为百二秦关,秦人据守此关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任务。秦函谷关汉朝建立后天下一统,但是汉朝实施半
9月16日上午,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玮一行到三门峡市与湖滨区区委书记周建文、区长乔继明举行座谈会。双方签署了三门峡市湖滨区抽水蓄能项目开发框架协议。该项目规模120万千瓦,总投资约80亿元人民币,由中电建水电开发集
关于进一步加强来(返)市人员报备管理工作的通告(第11号)为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有效落实“外防输入”防控策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现就进一步加强来(返)市人员报备管理工作通告如下:一、严格落实报备管理提倡非必要不来(返)市、不跨
“黄河金三角”,对于每一个三门峡人来说都不陌生。黄河金三角指的是晋陕豫交界处的运城,临汾,渭南和三门峡四市。从2012年“黄河金三角”这个概念被提出之后,就吸引了众多关注者的目光,因为可以说它是“国家级示范区”,甚至一度提出了“黄河第六城市
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2月2日在三门峡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市长 安伟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一、2020年工作回顾及“十三五”主要成就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小萍 王雪红初冬时节,三门峡市境内的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层林尽染,不远处的黄河岸边,迁徙而来越冬的白天鹅正在翩跹起舞。在小秦岭山脚下,国投金城冶炼有限责任公司的大门外,运送精矿石的大货车排起了长龙。“公司日处理2000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王雪红5月7日,灵宝华鑫铜箔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地上,施工车辆来往忙碌。“在建的年产8000吨HVLP铜箔项目将采用全国最领先、最智能的设备,为5G高频高速赋能。”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晓晗介绍。该公司继2016年生
来源:三门峡发布 湖滨区关于8月30日新增感染者的情况通报2022年8月30日,湖滨区在全员核酸检测中新增无症状感染者7例(全部在隔离管控中发现)。目前,流调、检测、消杀等相关工作正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要求有序进行,对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