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9 19:46:32 | 浏览:3021
图①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在三门峡大地上展开一幅金色画卷。兀增刚 摄
图②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上演激情与速度的较量。杜杰 摄
图③三门峡水利枢纽守护着黄河岁岁安澜。黎秋野 摄
小秦岭宛如一道绿色屏障,守护着三门峡。小秦岭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今年7月,全国首批“天然氧吧城市典型示范”案例公布,三门峡市榜上有名;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案例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发布的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每年上万只大天鹅到三门峡过冬,已经成了三门峡的生态名片……近年来,三门峡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坚持“十百千万亿”工程联动,“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并举,18条黄河一级支流全部实现“清水入黄”,240公里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亮点纷呈,千里城市绿廊美如飘带,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之路。
三门峡大坝 岁岁皆安澜
□本报记者 赵力文 本报通讯员 王美欣
近日,“黄河安澜”网上主题宣传活动三门峡分会场启动仪式举行,媒体采访团走进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领略这座“万里黄河第一坝”的魅力。
“确保黄河岁岁安澜是我们的使命。”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作为黄河防洪减淤体系和水沙调控体系的干流控制性工程之一,每年径流约580亿立方米、防洪库容近60亿立方米,控制着黄河来水量89%、来沙量98%。该工程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水库防汛安全,为黄河安澜贡献三门峡力量。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自建成至今60余年间,该工程在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调水调沙、减淤、生态、文旅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综合效益。
近年来,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坚持不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在黄河干支流五库联调中的关键作用,持之以恒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
山水林田湖草沙综治初见成效
□本报记者 赵力文 本报通讯员 常飞
9月19日,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南部的高山坡上,一座雄伟的建筑拔地而起,建设工地机械轰鸣,施工人员正忙碌着。
“这个月三门峡黄河中流砥柱博物馆项目主体工程就要封顶了,计划明年7月实现对外展出。”三门峡市湖滨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工程指挥部有关负责人高远波介绍。
2020年3月,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在湖滨区沿黄区域规划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计划总投资30亿元,总面积10万亩,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中流砥柱研学中心、沿黄文化展示中心、沿黄生态廊道、大禹文化公园、沿黄铁路文化公园以及大坝景区提升等重点工程。
目前,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初见成效。三门峡大坝黄河文化产业园建设亮点突出。大禹文化公园游客络绎不绝,万亩药木园生机盎然。已建成高标准旱作梯田约50万亩,种植中药材、特色林果和油菜、油葵等景观作物;种植苦参、板蓝根、连翘等中药材3000余亩;治理修复露天铝土矿山3400余亩,绿化面积4000余亩。同时,着力打造大安小吃街和角古东特色商业街、建设窑洞特色民宿、恢复大坝小火车、开通黄河游轮等,带动沿线乡村旅游发展。
沿黄廊道入画来
□本报记者 王小萍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雪红
金秋时节,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湾乡七里堡段沿黄廊道,一边层林尽染,一边大河奔流,引得很多游客驻足欣赏。
三门峡于2019年10月谋划了百里黄河生态廊道项目,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统领,坚持“十百千万亿”联动、“山水林田湖草沙”并举,充分发挥各段资源禀赋特质和比较优势,对三门峡段黄河沿岸进行了统一规划。
仅几年时间,18条黄河一级支流全部实现“清水入黄”,240公里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亮点纷呈,千里城市绿廊生机盎然,万亩矿山复绿增彩,亿吨黄河泥沙综合利用探索新路,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沿黄生态绿廊,展现的是“库岸一体、天鹅齐飞”的美景。好阳河湿地修复完成后,湿地环境更加适宜,成为大天鹅新的栖息地,已经吸引3000余只大天鹅来此栖息越冬。
青山绿水之间,沿黄廊道上各类主题游园、观景台、驿站等人文设施,犹如一颗颗生态明珠,镶嵌在这条蜿蜒东去的“绿色飘带”上。沿黄廊道把湿地串起来,把中心城区与乡村串起来,把黄河文化元素串起来,让黄河融入城市,推进了水、滩、林、文化、城市融合发展。
一湖天鹅半城河
□本报记者 王小萍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万红
9月22日,三门峡天鹅湖湿地公园苍龙湖,水生植物丰富而繁茂。
“苍龙湖面积1100多亩,芦竹、荇菜、睡莲、香蒲、水葱等优化了生态环境,这里也是鸟类的乐园。”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人员周志强介绍。
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三门峡市东、西城区之间的生态区,是以大天鹅特色资源为品牌,以周公岛、召公岛为中心,以黄河、青龙湖、苍龙湖为主体,集湿地生态保护、旅游休闲、文化展示、观光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景区。
公园始建于2003年年初,2007年2月6日被建设部命名为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011年1月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每年1万多只大天鹅到这里栖息越冬,洁白的天鹅,滚滚的黄河水,深沉厚重的黄土高坡,构成了美丽的风景,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已成为三门峡市的一张名片。
据介绍,每年冬季在中国越冬的大天鹅数量为2.1万余只,其中,在三门峡越冬的大天鹅达1.6万余只。三门峡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大天鹅之乡”称号。
小秦岭 金山变“金山”
□本报记者 赵力文
今年8月,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
自1964年勘探发现小秦岭特大金矿,小秦岭区域内累计生产黄金约450吨,为国家黄金储备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2016年以来,三门峡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舍我其谁的勇气,强力推进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实现了小秦岭保护区生态环境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经过生态修复,小秦岭保护区内5条黄河支流水质均达到Ⅲ类及以上,保护区的国土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生物物种安全等得到有效保障。保护区内珍稀野生动物活动逐渐增多,2021年以来,先后多次发现林麝、斑羚、红腹锦鸡等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活动踪迹,首次发现红尾水鸲、紫啸鸫等鸟类,还发现了11个新的植物物种。
去年10月,在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发布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案例入选。
如今,保护区加快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经验推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谋划小秦岭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展厅提升工程、植物科普园、动物科普馆等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小秦岭生态公园建设。
小秦岭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走出一条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力文 通讯员 柴锦玉金秋时节,行走在崤函大地,尽是一幅幅创新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个个数字,标记着三门峡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强劲脉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高科技企业数量、研发平台数量实现“三个倍增”,研究与试验发展
巩义有企业在环保上投资上亿元紧邻黄河的张庄村,村居环境大大改善三门峡是黄河入豫的第一站,近年来复合型生态廊道功能彰显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孙科文/图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出“让
说起三门峡,大家都知道大明鼎鼎的函谷关,那可是守卫秦国二百年的雄关,披山戴河,险峻无比。秦国据此关进可攻,退可守,用二百人就可抵住一百人的进攻,所以被称为百二秦关,秦人据守此关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任务。秦函谷关汉朝建立后天下一统,但是汉朝实施半
中共三门峡市委书记 刘南昌“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三门峡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力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中央、省委战略意图,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努力以一域之力为全省“奋勇争先、更加出彩”作出更大贡献。2
“黄河金三角”,对于每一个三门峡人来说都不陌生。黄河金三角指的是晋陕豫交界处的运城,临汾,渭南和三门峡四市。从2012年“黄河金三角”这个概念被提出之后,就吸引了众多关注者的目光,因为可以说它是“国家级示范区”,甚至一度提出了“黄河第六城市
□王雪红汤剑燕7月6日,国家卫健委公布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显示,三门峡市中心医院2020年绩效考核等级由2019年的B提升为B+,综合排名与2019年相比提升了141位。在全省101家三级医院九大类指标排名中,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医疗服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小萍 王雪红初冬时节,三门峡市境内的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层林尽染,不远处的黄河岸边,迁徙而来越冬的白天鹅正在翩跹起舞。在小秦岭山脚下,国投金城冶炼有限责任公司的大门外,运送精矿石的大货车排起了长龙。“公司日处理2000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王雪红5月7日,灵宝华鑫铜箔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地上,施工车辆来往忙碌。“在建的年产8000吨HVLP铜箔项目将采用全国最领先、最智能的设备,为5G高频高速赋能。”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晓晗介绍。该公司继2016年生
人民网三门峡9月16日电(尚明桢)9月14日上午,“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三门峡分会场正式启动。活动期间,分会场媒体采访团走进湖滨区高庙乡,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实地探访。黄河流经湖滨区域33.1公里,沿线面积87.4
(陕州融媒体记者)2月8日,三门峡市陕州区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大会,并在圆满完成大会各项议程后,在陕州区人民会堂闭幕。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冯勇、何飞、吴自力、付新红、焦雪丽、王保谦、李邦宏、贺清平在主席台前排就坐。李军、潘新乐、杨玉秋、